
“这路修的,是真真正正修到了我们心坎上!”日前,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平安地村东王四台屯的村民们,将满载感激之情的锦旗送到了县交通局。锦旗上“情系民生办实事,精心修路暖人心”的金色大字,道出了村民们共同的心声。昔日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”的窘境已成历史,一条条平整坚实的水泥路通村达户,成为了百姓口中的“暖心路”“致富路”。

从“出行难”到“畅通行”,民生工程解民忧
农村公路是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其状况直接关系到村民的日常生活。平安地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征军的回忆充满了感慨:“以前这条路,别说车了,人走着都费劲,雨雪天出来人,都得用铲车端。卖豆腐的,豆腐块都颠达碎了。”这不仅是平安地村的个案,也是阜新镇部分乡村道路年久失修、通行条件差的缩影。
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。阜新县交通局将解决群众“出行难”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,精准摸排,靶向发力。今年以来,累计组织实施了包括平安地村东王四台屯至西王四台屯2.5公里道路、巴扎兰村2.7公里道路、桃李村1公里土路在内的多个重点项目,总里程达6.2公里。同时,积极争取政策,完成了同乃村至衙门村同衙线5.5公里大中修工程,并将桃李村一处严重低洼路段列入大修计划,以实际行动回应了百姓期盼。



从“路难行”到“产业兴”,畅通脉络促发展
道路畅通带来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。对于东王四台屯的村民而言,新路不仅意味着出行便捷——“以前去县里要一个多小时,现在得节省20多分钟”,更意味着生产方式的革新和收入的提升。
“现在好了,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、地头边。”陈征军说,“大伙儿地里种的瓜果蔬菜和粮食都能顺利地运出去卖了,都能卖上好价钱。”一条路,打通了农产品外运的“最初一公里”,连接了更广阔的市场,极大地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。在巴扎兰村、桃李村,正在火热施工的道路同样承载着村民对未来的期待:“路修好了,啥都方便了,我们的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!”
从“建好路”到“养好路”,久久为功谋长远
道路建设“三分建、七分养”。阜新镇副镇长刘芳芳表示:“这几条路的建成,是我们回应群众关切、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。接下来,我们阜新镇将继续以‘四好农村路’建设为标准,一方面抓好已建成道路的养护管理,确保长期发挥效益;另一方面,科学规划,积极争取,逐步推进镇域内其他薄弱路段的改造升级。”
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继续推动农村路网织密织优,深化道路建设与产业发展、民生改善的融合,让一条条“四好农村路”真正成为托起百姓幸福生活、助推阜新镇全面振兴的坚实“快车道”。
(来源:阜蒙融媒)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