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{channel_name!""}
新闻热线 024-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-23186204
东北新闻网
北斗融媒
您当前的位置 :东北新闻网>>阜新频道>>文体
以身许党炼铁骨 以命报国映丹心——记“两弹一星”建设者、退役军人海风

2025-07-28 13:53:22    来源: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:

夏日清晨,初升的朝阳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广场涂抹上一层鲜亮油彩,拉开了崭新一天的帷幕。

一位精神矍铄、步伐铿锵的老人走过广场,胸前那枚闪闪放光的“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”纪念章吸引了众人目光,把人们的思绪带回61年前。

1964年10月16日,罗布泊戈壁滩,伴随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惊天动地的巨响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。这声“东方巨响”,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,向世界传递出新中国振聋发聩般的声音,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。

那一刻,眼前这位老人年仅25岁,身处出产特殊矿石的南国矿山中。当他听到广播里传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,“马上按响汽车喇叭,足足3分钟!”

老人名叫海风,自那时起直到从部队转业返回家乡阜新后,长达60年深藏功与名,用一生践行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

当上一个兵

1939年5月,海风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东白城子村一个蒙古族家庭,贫穷是童年留给他的最深记忆。

为了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计,父亲给地主家做短工,小海风也早早开始挑起与稚嫩肩膀不相称的重担,跟着父亲出去放羊、放猪。1949年,新中国成立,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,小海风的生活也迎来转机。1950年,12岁的他背上书包,每天步行6公里到泡子小学读书,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了高小学业。

“新生是党给的,打小就想报恩!”1958年3月,怀着一颗许党报国初心,海风应征入伍,踏上了开往长春的军列。海风被分配到沈阳军区某部坦克教导团,担任“二炮手”。第一次抚摸那些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开下来的功臣坦克,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战斗力量的具象化。凭借钻研精神、坚强意志和训练热情,他在各个科目考核中均名列前茅,很快就被选送到汽车连学习汽车驾驶。掌握过硬的驾驶技术,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汽车驾驶员后,他被选中先后为团首长和师首长开车。

1961年,在连长李林义和指导员赵兴尧的介绍下,海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赵兴尧曾是陈毅将军的司机,他多次与海风谈话,要求海风一定要对党忠诚,听党指挥,跟党走,一辈子做人民的勤务员。海风把入党誓词牢记心底,认真学习,努力工作,危险运输他当头车,紧急任务他第一个上,在1962年、1963年两次获得沈阳军区“五好战士”称号,从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班长、排长。

既当班长,更当教练。当班长期间,海风所带的班被上级授予“四好班”,全班战士个个都是好样的。然而,那时的海风不曾想到,学习汽车驾驶的选择将成为他日后参与“两弹一星”工程的一段序曲。“连长说开车重要,我就把这当成天大的事。那时认准了党叫干啥就干啥,而且一心干到最好,一星半点也不含糊!”

舍出一条命

在那个火红的年代,雷锋是全国人民向往与学习的楷模,同样是一名汽车兵的海风更是如此。

正当海风被评为第一批学雷锋积极分子,准备扎根军营建功立业之际,1964年初,一纸退伍命令让他始料未及。海风仅仅被告知“组织需要”,就被调往与原部队对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军工企业,从解放军战士变为国防军工企业人员。当他来到那片荒凉的矿区,看到戒备森严的岗哨和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时,才隐约意识到自己将要参与的工作非同寻常。凭借部队汽车驾驶技术的扎实基础,他肩负起核工业原料运输的重任,“我们运输的矿石装在特制的铅罐里,每次出车前都必须检查防护装备,队长反复说‘漏一个扣子都可能要命’。”

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,海风热血沸腾,心情无比激动。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,他长时间鸣响车笛,与战友们抱在一起。“那时才明白自己运输的‘石头’已经化作捍卫国家安全的利剑,才明白为什么队长总是说‘死了也要把矿石安全送到’。”欢欣过后是更严格的保密教育。海风和战友被要求“上不告父母,下不告妻儿”,所有参与过“两弹一星”工程建设运输工作的人员档案都被列为机密。海风守纪守则,工作出色,但他把自己收获的所有荣誉藏在箱底、压在心里,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,包括家里最亲最近的人。

1965年,海风的妻子孟昭霞带着大女儿随军,组织上安排她做保管员工作。在部队军人宿舍,他们又迎来了两个儿子的出生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1972年,海风的身份再次改变,他被征集二次入伍。身份变了,但是运送矿石的职责和一往无前的作风不变。从矿区到厂区一个往返271-272公里,由于车辆有限,为抢时间、拼速度,班长海风和战友起早贪黑、多拉快跑,一天最多能跑7趟。执行核辐射矿的运输任务时,他们必须身穿防护服,在广东夏季高温中,防护服里全身都被汗水浸湿。由于工作繁忙,海风的女儿和两个儿子小时候白天很少看到父亲,但每周全家都要做核辐射检测,一直持续至孩子们成年。

为报答组织上的关怀,海风更加拼命工作,成为部队工作标兵。1970年12月,在国防科工委召开的表彰大会上,海风被国防科工委授予“五好战士”称号。

洒下一片情

1979年底,服役近22年的海风转业了。面对相同抉择,他的许多战友选择留在经济发达的广东,而海风却坚持回到原籍。“当兵20多年,只回过一次家,亏欠父母太多了,我要回家尽孝。”

海风被安置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第三工业局(乡镇企业局)工作。当时凭他的资历和功绩,完全可以要求更好的岗位,但他藏起受奖证书,只拿着那本磨旧的驾驶证到新单位报到。当组织询问其意愿时,他回答:“干老本行,开车就行。”于是,这位曾为国家核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兵,又当上了一个普通司机。

走上新的工作岗位,严守从部队转业时的保密教育规定,他从来不讲在20多年军旅生涯中所做的一切事情,只简单地说自己当兵时“是在部队开车的”。不过,海风仍以一名人民勤务员的严格标准要求自己,做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的司机,做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的司机,以一颗赤子心、一片为民情投身于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当中。在日常工作中,他总是抢在最前头、冲在最前面,急难险重任务从不退缩,赢得单位领导和老少同事们共同发自内心地叫他一声“海师父”。

由于多年特殊工作,转业回乡后,海风多次生病住院,他的10根手指至今无法伸直。他的小儿子患有脑瘫,因求医问药,家中欠下了不少外债。尽管自家多年住在仅有5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,一屋旧家具从广东用到了阜新,但从汶川地震到抗击疫情,他都积极通过社区向组织捐献特别党费,累计已近万元。

正面以原子弹代号“596”和爆炸日期“1016”组成蘑菇云图案,背面刻有“铸国防基石,做民族脊梁”字样……2024年,当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将“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”纪念章送到海风家中时,不只邻居亲友,就连妻子和儿女,也是才第一次知道他曾参与“两弹一星”工程。

“这是不能说的光荣!”在海风看来,比起那些没能看到蘑菇云升起的战友,他已很是幸运。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,我只是做了该做的。”

海风用他的一生,诠释了忠诚、奉献与担当。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,无论在军营还是在地方,都是坚守岗位、默默奉献的楷模……

(来源:阜新县宣传)

责任编辑:马驰

东北新闻网微博

北斗融媒
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${channel_name!""}